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时代楷模 ->幕后故事

大国工匠:在导弹和火箭上雕刻火药?手一滑就可能炸出蘑菇云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1日 11时48分59秒  信息来源:陕西省国防科工办门户网站  

不久前的九三大阅兵,新一代预警机、舰载机、战略核导弹等一批国产武器装备精彩亮相、震撼人心。它们不仅是捍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利器,更是中国工业制造实力的象征。而在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军工匠人,他们胆量超人,甘于寂寞,坚守在偏僻的军工厂,只为心中的报国梦。

雕刻导弹心脏 让刀剑在火药上飞舞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上千道的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雕刻固体燃料,就是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徐立平就是这样天天与火药打交道的人。

差之毫厘必将酿成大患

0.5毫米,这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还没有两张A4纸厚,堪称完美。药面精度是否贴合设计形状和尺寸,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

由于火药有很强韧性,再加上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火药整形不可逆,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

而雕刻火药最大的难点还不只这些,徐立平说在雕刻过程中,瞬间的摩擦如果过大会引燃火药并发生爆炸,这一过程快到根本就没法去反应,跑都来不及。

世界难题唯有人工解决

目前,火药整形无法完全用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这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火药的威力不允许整形师出现任何纰漏,药面平不平,一刀下去切多少,都要依靠工人师傅自己的判断。而徐立平仅仅用手摸一次,就能雕刻出设计要求的药面,这样的绝活儿让他的师傅王安民都望尘莫及。

一家两代航天人

王师傅佩服自己的徒弟徐立平,他更佩服徐立平的母亲。徐立平的母亲,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上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徐立平的母亲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在四川、内蒙古几地辗转,最终来到了秦岭大山深处。

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技校毕业。尽管深知雕刻火药的危险,母亲还是建议他选择到自己工作过的车间。

虽然心里做足了准备,但进厂第一课,师傅王安民带着徐立平做的一次点火试验,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徐立平说:“巨大的轰鸣声,窜出的那种火苗,腾起的蘑菇云,当时确实把我看呆了,因为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

这堂课给徐立平留下了一辈子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告诉自己,要规避危险,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

一刀一刀的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徐立平的手越来越有感觉,药面的平整度也越来越高。

意外事故造成火药毒性发作

1989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为了不影响后续的研制进度,同时为不可逆的发动机装药探索补救方式,专家组决定,首次探索就地挖药。这就意味着,整形师要钻进翻个身都很难的发动机狭小的药柱里,一点一点挖开填注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

工作不到三年的徐立平,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胆量,和师傅们一起加入了挖药突击队。挖药,意味着如果整形刀挖得不好,摩擦过度或者碰到哪个地方产生火花发生燃烧事故,完全没有逃脱的机会。徐立平回忆,当时除了铲药的沙沙声,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历经了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发动机故障成功排除,为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争取出宝贵时间。但长时间在密闭空间里接触火药,因火药毒性发作,徐立平行走能力受到了影响。

这次意外事故,让他对火药整形的危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他有了设计更便捷的刀具,提高挖药效率想法。如今,徐立平发明设计的发动机药面整形刀具已经有二十多种,其中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的坚守 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这一干,徐立平坚持了28年。与徐立平一样,妻子也是航天二代。全家11口人,除了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8口人都是航天人。徐立平的母亲说,有国才有家。28年来,徐立平一直行走在危险边缘,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引领他一路前行的,是母亲传承下来报效祖国的信念。

正是有了徐立平和他的母亲这样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坚守,才有了一发发导弹,一枚枚火箭,这些国之利器,捍卫着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执着守望,才最终见证了我们的强国梦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