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时代楷模 ->先进事迹

危险岗位的“整形专家”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1日 10时42分25秒  信息来源:陕西省国防科工办门户网站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装备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29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们就用心做着一件事——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徐立平从事的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

而与精准相比,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则更令人生畏。固体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员在整形时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或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几千度的高温,操作人员安全逃生的机会一丝都没有。

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从技校毕业后,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整形车间工作。虽然心里做足了准备,但进厂第一课的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还是把徐立平看呆了,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师傅对他讲,火药有很强的韧性,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整形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这堂课,给徐立平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规避危险,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由于火药有很强韧性,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火药就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导致发动机就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药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员自己判断。

为了练好手上功夫,空闲的时候工友在休息聊天,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练习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划着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还不放下,上岗操作时更是一丝不苟,虚心请教,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徐立平练坏了30多把刀具,手越来越有感觉,药面整度也越来越高。到后来,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经过他整形的产品保持了100% 的合格率。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