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专题研讨会暨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授牌仪式
“两弹一星”,大国重器、国之利剑,记述着一项伟大事业的艰辛历程,更是一座镌刻着家国情怀的丰碑。
“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系列精神、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4月12日,世界航天日当天,“两弹一星”精神专题研讨会暨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授牌仪式在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国防科工局新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群工作部、陕西省国防科工办指导,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和凤县县委、县政府承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五院、九院、国际交流中心,宝鸡市委市政府,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协办。
会上,航天六院院长王万军,凤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蒋铃先后致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航天科技集团党群工作部二级专务李梅宇、陕西省国防科工办一级巡视员刘继堂、国防科工局新闻中心副主任熊攀先后发表讲话。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离退休工作局局长陈大亚,“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秘书李明,陕西省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二级调研员傅强,陕西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二级调研员杨小会,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宏阳,西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传时,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副院长梁胜朝等200多名领导嘉宾齐聚红光沟,赓续航天精神,传承红色血脉,营造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系列精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并展示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作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的作用,厚植精神沃土,汇聚赶超力量。会议由航天六院党委副书记岳文龙主持。
王万军在致辞中表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天系统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我们要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后续,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将对标更高的建设目标,在更高的平台上,赓续红色基因,继承光荣传统,把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持续建好用好教育基地与推动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把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打造成一个坚定文化自信,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钱学森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名片和精神高地。
与会领导表示,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是在大三线建设时期,在陕西布局建设的唯一的中国三线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打造了性能卓越、稳定可靠的航天动力,创造了彪炳航天史册的成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集团公司关于推动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红光沟三线旧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
与会领导希望六院要更好发挥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将红光沟打造成为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和航天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汇聚起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磅礴力量,为实现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研讨会上,航天六院政工部部长张奎好、航天五院政工部副部长吴晓波、航天一院一部设计师杨熙璇、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副院长梁胜朝等4个单位的领导专家围绕“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和新时代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等内容作专题报告。
2023年12月10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在中国科协指导下,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宣告成立。近几年来,作为国家第三批工业遗产、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航天精神教育的深度融合。
李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张奎好,航天弘发副总经理张伟利共同为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会员单位”授牌揭牌。熊攀、刘继堂、李梅宇、刘宏阳、王万军、赵靖东等领导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需要代代相传。会议还举行了《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赠书仪式。上海交大出版社副编审吴雪梅介绍了该书的编辑出版过程。航天一院、五院青年代表诵读了本书编写组《致读者的一封信》。
陈大亚、李明和航天一院、六院的15位老专家,他们是067基地的创业者和亲历者,向来自航天一院、五院、六院的15位青年团员代表和青马班学员代表赠书。随后,老专家还向青年职工代表授“‘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旗帜。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青年们表示,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不负前辈重托,贡献青春力量;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努力建设航天强国。
与会领导嘉宾还前往067基地指挥部东院旧址,为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中国三线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纪念墙碑揭幕。
1964年,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全面筹划在三线地区建设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由211厂、179厂援建7103厂,101站援建165站,13所援建16所、7107厂,11所整体搬迁等。067基地创业者从首都北京等地,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红光沟艰苦创业,在短时间内就建成了让世人惊叹的中国三线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红光沟三线创业发展的28年期间,广大干部职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工作与生活困难,经历了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特殊的磨难,用智慧和忠诚,甚至是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中国航天的强国之路,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研制成功了高质量的远程导弹火箭发动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为“两弹一星”“八年四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提供了可靠动力。
“中国三线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纪念墙碑落成,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永远铭记老一代液体动力创业者为“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接过新时代“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不负党和人民期望,不负老一辈航天人嘱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结束后,与会人员前往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指导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
当天下午,还进行了“大思政课”基地挂牌,参观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201洞、张贵田院士旧居等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国防科工局新闻中心、陕西省国防科工办、航天科技集团总部、上海交通大学相关处室领导、航天科技一院政工部领导、航天老专家、各单位团委书记和青年职工代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政工部领导及各单位青年职工代表、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16所、772所、7107厂的党委书记及相关部门领导,中国航天国际交流中心相关部门领导;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与科学技术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天工业学校、西安航天中学、西安雁塔区航天小学等院校、教育机构的领导,还有陕西凤县、太白县、略阳县、宁强县的相关领导;航天六院本部领导、院属各单位的党委领导及相关处室领导,航天老专家和青年职工代表等。